生活

愿你们拥有幸福的婚姻

晚上听蔡琴的歌,突然好奇她的近况。上网搜一圈,发现人们仍在谈论她的“无性婚姻”。

原标题:无性婚姻:“我宁愿自己解决,也不想碰对方。”

作者:彬彬有理

晚上听蔡琴的歌,突然好奇她的近况。上网搜一圈,发现人们仍在谈论她的“无性婚姻”。

一档综艺中,蔡琴看到选手穿新娘服饰,当场落泪:我的婚姻失败了,我也曾经像你一样这么甜,这么美……

蔡琴的前夫杨德昌是一名导演,拍摄过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。两人相恋一年后,杨德昌提出“柏拉图婚姻”:

“我们应该保持柏拉图式的交流,不让这份感情渗入任何杂质,不能受到任何亵渎和束缚。因为我们的事业都有待发展,要共同把这份精力放到工作上去。”

(蔡琴与前夫杨德昌)

蔡琴接受,白天默默履行妻子职责,全力支持杨德昌的事业;夜晚分房而睡,内心的孤寂都被写进歌里。

结婚10年后,杨德昌出轨,和蔡琴离婚并再娶钢琴家彭铠立,很快便有了儿子。谈到蔡琴,杨德昌感叹说:十年婚姻,一片空白。

(左图:杨德昌与彭铠立 右图:彭铠立与儿子)

“空白”,是无性带来的阴霾。

社会学家认为:夫妻没有疾病意外,一个月少于一次性生活,就在过着无性婚姻。

“十年无性”属于极端情况,更多人的婚姻经历了频率落差,从一月一次,一年一次,到彻底无性。

性学专家潘绥铭2009年统计发现,中国有1/4的女性正在承受“无性婚姻”。这意味着,每四对夫妻里,就有一对正在经历“无性”。

12年过去,经历无性的婚姻仍在增加。随着激情、好奇、征服欲消失,房贷、育儿、生活压力增加,夫妻从爱情过度为亲情,不再眷恋彼此的身体,“无性”成为常态。

这是通俗看法,无性婚姻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?

按照心理动力学的说法,无性问题的实质,其实是关系问题。

它来自三个方面:个人心理,关系质量和社会观念。

今天我们就从这三方面入手,梳理无性婚姻的来龙去脉,给大家一个清晰的“人性解剖图”。

漫长的煎熬

婚姻无性,我们或许会想到:夫妻感情坏了,忽冷忽热、渐行渐远、争吵不休,哪还会有心思享受“性”呢?

从个体特质来说,感情不好的夫妻遭遇“无性”,感情好的夫妻同样会遭遇“无性”。

我做社区志愿者时曾接到一通电话,对方是一名46岁的中年男人,婚后第7年“不举”。

长达半小时絮絮叨叨的讲述中,他反复提到一个词:强势。

妻子性格强势,他母亲的性格也很强势,这两个“生命中最爱的女人”,用同样的方式折磨着他。

他描述了一个画面:每次看到妻子吼儿子、吼自己,他都像回到了5岁,因为不小心把筷子掉地上,被母亲吼了半小时,那一幕至今让他心神不宁。

妻子的脸越来越像母亲,夜深人静时,他看着妻子,内心冒出一股“敬而远之”的恐惧感。

他们夫妻感情不错,可妻子越是主动,他越是退缩,最终导致现在的无性局面。

这是怎么造成的呢?

心理学中有个术语:投射。

我们会把自己的情感、想法和愿望放到另一个人身上,比如自己度过了糟糕的一天,推开家门就对妻子说:你今天过得很糟糕对吧?

每个人的婚姻模版,最初都是父母。我们会渐渐活成父母的样子,也会把配偶身上的一些特质,联想为父母曾经拥有的,这让我们很容易把配偶看作“替代父母”。

看着配偶,就像看到了爸/妈,无论是否意识到这点,我们都会把对父母的感情投射到配偶身上。那些面对父母时的恐惧、创伤、压抑,就变成了面对配偶时的负面感受。

夫妻关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“投射”,有一种投射十分复杂,它会把我们的感受反过来,放到对方身上。

比如少女时期压抑性欲,明明渴望性,可随着时间增长,“性渴望”变成对性的厌恶。

这种心理机制叫做“反转”,又叫“反向形成”。

我有一名女性来访者,她不愿意和丈夫发生关系,说“看到他的脸就想吐”,更不愿意让丈夫看到自己的身体。

她归咎于丈夫太丑,深入探究之后,我发现她潜意识里觉得“性很脏”,这种观念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:

羞于看自己的乳房和生殖器,不敢做妇科检查,不敢谈性,婚前没有过性经验,认为有性经验的女性是“荡妇”……

她16岁之前,从未穿过高于膝盖的裙子。母亲从小就告诉她:如果被男人看到身体,你以后就嫁不出去了。她回忆那时的感受:有一种深切的失控感。

为了找回身体的控制权,她把“性”当成幕后凶手,潜意识里觉得“一切都是性的问题,为了不失控,我必须拒绝它”。

性是人类本能欲望,潜意识里有性欲,可意识层面不愿接纳,性就成了一种惩罚。她用“无性”来羞辱丈夫,同时也羞辱自己,放不下的心理包袱,最终变成了一种漫长的煎熬。

夫妻共谋?

心理咨询圈有一句老话:性问题是夫妻共谋,一方回避,另一方默许。

这话有些奇怪:无性婚姻那么痛苦,身为配偶,我怎么会接受?那些激烈的反抗、努力的自救、耐不住寂寞的出轨又是什么?

其实吧,这里的“默许”有两层含义:爱而不能,能而不爱。

爱而不能,是指婚后各方压力,激发焦虑抑郁等情绪,很多人心情不好就“人际退缩”,不愿意和外界产生联系,这联系就包括性爱。

比如配偶回避性爱,自己本来就心情不好,被配偶拒绝更难受,所有负面情绪一股脑儿倒在配偶身上。甚至明明渴望被爱,却推开配偶,不为改变现状做出丝毫努力,这其实是另一种“逆来顺受”。

能而不爱,是指不愿意为配偶妥协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癖和喜好,夫妻的性是一场不断互相探索的过程,离不开双方的技巧和配合,但出于人性的自私面,我们时常不愿意在这一块让步。

最典型的一幕是:妻子身材走形,丈夫丧失性欲。

表面上这是丈夫在表达不满,实际上是夫妻拉锯战:丈夫不想亏待审美,妻子不愿退出舒适区。

很难说谁问题更大,但综合来说仍然是一场“共谋”。

“共谋”是没有硝烟的战争,为了保护自己,每个人都会暴露出不堪的一面:习惯逃避的人,会通过出轨回避责任;消极偏执的人,会产生摧毁伴侣的念头;自恋自负的人,会爆发出激烈的愤怒。

婚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共谋,但好的婚姻应当“共赢”。就这个层面上来说,坏的共谋也有积极意义,它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。

(图源:网络)

我们可以从“投射”和“反转”心理保护机制中,找到婚姻无性的部分原因,也可以测评出自己是否有性冷淡、无性恋、同性恋等倾向。

对一部分夫妻来说,他们拒绝履行夫妻职责,为自己谋求更多安全感 ,比如自我挫败型人格者,压抑性欲能让他感到更安全、更有力量;解离型人格者,会把性冷淡当做处理焦虑的一种手段。

有的丈夫甚至坚信“性欲”会导致妇女堕落,无性可以让妻子更顺从;有的性冷淡的妻子会用无性作为盾牌,保护自己远离亲密关系困扰。

他们把性当做一种不稳定因素,用无性来实现心理上的其他诉求。

协商家庭主义

一篇关于“无性婚姻”的论文中,作者提到墨西哥有一种亲密关系模式:协商家庭主义(negotiate familism)。

这种模式是父权的延续,在一个男人说了算的社会里,妻子的最大作用是生殖,生育后丈夫不需、甚至不该和妻子发生关系。

协商家庭主义的一个特征是:婚后,夫妻会签订协议,丈夫可以拈花惹草,妻子不能红杏出墙;丈夫可以拥有三妻四妾,妻子不能与丈夫之外的异性发生关系。

夫妻以“同盟”的形式,享受社会给予的福利。在一个女性处于弱势的社会里,这种模式较常见,因为只有女性付出更多牺牲(比如性权利),才能换取地位、尊严、优待。

“协商家庭主义”变个花样,来到我们身边,就变成一种扭曲的价值观:更看重配偶的工具属性。

比如重视男子的经济价值,不重视他的人品;重视女子的生育价值,不重视她的智慧。

一位男性来访者经历父母离异后,对女性抱有极大的不信任。他喜欢漂亮女人,尤其是20出头的适婚女性,总想找一个漂亮温顺的女人做妻子,可他的择偶前提不是志同道合、三观一致,而是“以最小成本取最高性价比的老婆”。

他的母亲非常偏执,要求他“和女人交往时看好自己的钱包”。他相信亲密关系中暴露真实感情,是非常愚蠢的,因为女性随时可能抓住你的软肋,剥夺你的一切。

从恋爱、结婚到孩子出生,他从未和妻子面对面深入交流过,他不了解妻子喜欢什么、不喜欢什么,却对她花了多少钱一清二楚。

感情出现问题后,他列出长长的账单,要求妻子补偿自己的经济损失,此时他们已经无性婚姻3年了。

妻子愤怒地谴责他出轨、不顾家、包养情人,用无性来惩罚他,但他不以为意,只担心妻子会搞臭自己的名声。

他询问咨询师:是否需要在妻子动手之前,先把她的名声搞臭?

这个偏执的来访者如他所愿“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高性价比的婚姻”,最终结束了婚姻,分割到一半财产,婚后拒绝支付孩子抚养费,他虽然离婚没什么损失,可他内心焦虑无比,饱受失眠和头疼困扰。

父母和朋友都夸奖他是“既得利益者”,他对此很满意,忽视了内心对爱的渴望,用和父母一脉相承的方式,延续“协商家庭主义”。

或许难解,并非无解

“无性”这棵大树,根枝盘根错节,透过表面现象,我们能看到不止一个原因。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:人的一切行动均会指向一个目标,这个目标,由他小时候成长环境带来的影响决定。

现在的“无性”,或许20年前就已经种下种子。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,但可以选择把握现在,无性婚姻或许难解,可并非无解。

首先,最容易解决的是性技巧的提升。

人有“趋乐避苦”的本性,正常情况下,即使不用刻意学习,我们也能够享受性,并且为了更好的享受,下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性技巧。

所以比起学习技巧,我们更应该思考对性快感的“阻抗”心理。

认知行为疗法认为:行为问题根源都是认知问题。我们或许认为性很脏,配偶可恨,但这种“脏”和“恨”并不真实,问题出在认知上。

换个角度思考:如果配偶很帅,你能主动投入性关系吗?如果性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纯洁的,你能放下心理包袱吗?答案或许依然是否定。

(图源:网络)

我们需要与自己达成和解,在长年累月的修身养性中,慢慢放下心结,找到取悦自己的方式。

教育读物《善解童贞》认为,成年人的性障碍总能在小时候找到原因,宁愿自慰也不亲近配偶,往往有一段充满性压力的童年记忆,让他深信“他人即是地狱”,无法在亲密关系里轻松自如获得快感。

可一个成熟健全的成年人,是可以接受适当残缺的。他能够接纳激情消退后,性欲也跟着减退的事实;也能在遭受性创伤后,仍然把“性”视为夫妻互通身心的渠道。

所以,“例行公事”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愿意“例行公事”。

性有着交流意义,它无声传递一个信息:虽然我对你不再好奇,但我仍然爱你,我肯定你为家庭无私的付出,也接纳你最真实的样子。

最初的激情褪去之后,性的交流价值就被放大。“无性婚姻”之所以常见,或许是因为重视交流的婚姻太少,深厚的感情需要配偶双方不断付出时间、金钱、精力。

这也是很多老夫老妻,稳定过着有性婚姻的原因:他们结婚几十年,相濡以沫,又彼此独立,所以能够在取悦自己的同时,热衷于帮助配偶探索自我。性对他们来说,就是一种享受。

声明:“西区时尚网”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。如存在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,本网站核实后将立即予以删除!